打著手電筒,趁著一星點昏暗的燈光,我們行走在科潘第16號金字塔的隧道中?諝鈳缀跬,潮濕的石灰地面夾雜著泥土,透出一陣陣發霉的味道。兩邊的石頭墻壁上能摸到沁出的水珠,就像我們額頭淌出的汗水,證明著這里悶熱的溫度。

16號金字塔內的隧道
行走并不容易,更別說在此考古。帶領我們前行的是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的William L. Fash 教授,他是這座金字塔調查、發掘的主持者,著名的第一王墓及王后墓就是在挖隧道過程中有意識找到的;同時,還發現了葉納爾(Yehnal)、馬伽里塔(Margarita)神廟。當然,挖隧道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“尋寶”,而是為了解一次次擴建后,被較晚期金字塔疊套在內的早期建筑究竟是怎樣的結構和格局。曲折蜿蜒,巡墻而行,我們就好比走進了時光隧道,由外向內,從現在回溯過往,走讀科潘王國的故事。
偉大的科潘第一王,王朝的建立者K’inich Yax K’uk’ Mo’,名字的寓意極具瑪雅色彩,“如同太陽一樣新生的雙鳥王”。據說他是來自特奧蒂華坎的勇士,因為戰功卓著被封賞到科潘,與當地貴族聯姻而獲得政權,在瑪雅長歷非常重要的9.0.0.0.0這一天(公元426年元日)登上王位,從此開啟了科潘的城邦發展史,將近400年,歷經16位國王,成就了科潘在瑪雅古典期晚段的重要地位。

第一王自畫像(據Understanding Early Classic Copan,圖11.8)
我就蹲在隧道內窺探第一王的陵墓,洞口很小,目前所能看到的只有墓室,石棺并不復雜,只有幾塊條石鋪頂,墓室四角立四根石柱托起石棺,與瑪雅創世神話和宇宙觀念有類同之處。陵墓上方有第二王為其修建的馬伽里塔神廟,臺基上的白灰彩繪雕刻著大鸚鵡和綠咬鵲交織的雙頭鳥圖像,綠咬鵲口中伸出一個太陽神的頭像,看起來神圣壯觀。第一王后墓也位于馬伽里塔神廟下方,墓的入口處有一塊平放的條石,原本是神廟的臺階,上面雕刻著還未破譯的象形文字,內容盡管暫不清楚,但它位于醒目處就像一條莊嚴的昭告和警示。
收起燈火,我們轉身離去,把黑暗留在身后,也把寂靜還給這些偉大的建筑和王者。
走出隧道,我們來到科潘“衛城”(Acropolis)的東部,這里原本也存在一些建筑單位,可惜被科潘河沖毀,只留下一道高聳的石墻斷面供游客瞻仰。一墻之隔,就是千余年的光陰!那清晰的地面、墻體、臺階就懸掛在墻上,每一層碎石地面的出現即是一道分期的標志,我細數了一下,總共五期,從比我站立處更低的地面砌筑,堆疊起來的高度大概20米,呈現出一道完美的時間縱軸,這是科潘河的“杰作”,真正讓考古學家動手解剖,未必能收獲如此效果,當然這只是戲說,畢竟關于科潘主遺址區的建筑格局都是考古學家辛勤工作的成果。

科潘河沖刷后的石墻斷面
在16號金字塔北側,還有象形文字臺階金字塔(26號金字塔),里面埋葬了第十二王的陵墓。緊鄰26號金字塔西側,是11號金字塔,據說埋葬著第十王;而靠近東北側是鸚鵡大球場,再往北是中部廣場,更北邊則是大廣場,這里樹立著第十三王時期的數座石柱和祭壇。從北往南,地勢逐級抬升,形成四個大的建筑分區,幾座金字塔位于“衛城”最高、最核心處,體現著王權、禮儀、威嚴和神圣。

象形文字臺階金字塔

第11號金字塔
我站在11號金字塔頂端向下俯瞰,極目四望,遠處的群山河流、叢林溪水,近處的廣場、庭院都盡收眼底,那參天的古木就像一個巨大的傘蓋,籠罩在金字塔上方,正如《波波烏》里提到的宇宙的中心,蔚為大觀,何其壯闊!試想當年的科潘國王們曾在金字塔頂發號施令、征伐討逆,主持國之大典、儀式節慶,萬千眾人俯首稱臣,三軍將士整裝待命,指點江山,君臨天下,雄偉霸氣。

站在金字塔頂遠望
我也曾站立在大廣場的草地上遐想凝思,環顧四周,仿佛有舞刀弄槍、訓練武斗的衛兵,有奔呼跳躍、激烈拼爭的球員,有雕刻文字、樹立豐碑的書吏,有溝通天地、感召神靈的巫師……國王站立在金字塔上,頭戴冠帽,身披華服,手持權杖,正在集會者之家的屋頂宣讀詔令;又或者舉起火把,點燃焚香器中的供品,任香氣升騰,紫煙彌漫,對著太陽祭祀神靈。
遐思未盡,我被大鸚鵡尖銳的叫聲驚醒。我一直在想,到底是什么吸引著我,又是什么凝聚著瑪雅的先民,是什么鑄就了向心力,是什么塑造了認同感,又是什么保全了瑪雅世界的統一和穩定?我想,杰出的君主、文治武功是基礎,控制著玉石資源可能是重要途徑,但最核心的部分應該還是他們以敬畏天地之心恪守祖訓,以宇宙觀念、宗教禮儀統領四方,以創世神話、精神信仰強化自己。

科潘考古遺址公園內的鸚鵡
走到遺址公園的出口,頭頂上還是一片紅色的木棉,鮮艷奪目,璀璨光明,停泊在枝杈上的紅色鸚鵡熱鬧地不停。我問自己,你們是信使還是哨兵,科潘王國早已不在,可你們還堅守著這片領地!
責編:韓翰